回顧照明行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照明光源從白熾燈、熒光燈、HID向第四代綠色新能源LED發展,這其中不僅發光原理發生改變,而且照明光源更加趨于節能、環保、綠色。盡管隨著LED封裝技術提高、芯片成本降低、規模化生產等,LED照明質量、性價比不斷提升,但目前LED照明廣泛應用還受到散熱設計、材料、電器配件、驅動電源等技術問題阻礙。因此,千家照明網小編特為大家盤點LED照明行業國內新技術文章。
1、復旦稱已實現"燈光上網"技術無需WiFi網速150M
日前,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傳出好消息,一種利用屋內可見光傳輸網絡信號的國際前沿通訊技術在實驗室成功實現。研究人員將網絡信號接入一盞1W的LED燈珠,燈光下的4臺電腦即可上網,*高速率可達3.25G,平均上網速率達到150M,堪稱世界*快的“燈光上網”。
一直以來,在一個人的頭頂上畫一個閃亮的燈泡,被用來象征一個發明家的靈光乍現,但是德國物理學家哈拉爾德。哈斯由燈泡本身“點亮”了奇思妙想:依賴一盞小小的燈,將看不見的網絡信號,變成“看得見”的網絡信號。哈斯和他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團隊*新發明了一種專利技術,利用閃爍的燈光來傳輸數字信息,這個過程被稱為可見光通訊(VLC),人們常把它親切地稱為“Li-Fi”,以示它能給目前以Wi-Fi為代表的無線網絡傳輸技術可能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這種讓人難以想象的網絡技術到底離我們有多遠?答案是:很近,它正從復旦大學實驗室中一步步向我們走來。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薛向陽告訴記者,目前的無線電信號傳輸設備存在很多局限性,它們稀有、昂貴、但效率不高,比如手機,全球數百萬個基站幫助其增強信號,但大部分能量卻消耗在冷卻上,效率只有5%.相比之下,全世界使用的燈泡卻取之不盡,尤其在國內LED光源正在大規模取代傳統白熾燈。只要在任何不起眼的LED燈泡中增加一個微芯片,便可讓燈泡變成無線網絡發射器。
2、香港理工大學開發PWM技術改善LED系統效率
得益于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與資訊工程系研究人員*近所開發的高性能LED驅動器,LED燈可以比以往更亮更節能。
這一獲獎的高效率技術可應用于許多領域,比如LED廣告牌,并可再節能15%
這種新驅動器采用創新的多級PWM技術為LED燈供電,與當下LED產品采用的PWM和線性驅動器相比,這種技術顯著改善了光質量和能效。這種方式不局限于LED驅動器,并可提供比PWM或恒流模式多更多的好處和選擇。
采用傳統的PWM方式,LED接受的電流是脈沖式的,而不是直流。這種驅動電流以人眼所無法察覺的速度快速開關。以脈沖電流為LED供電使得光輸出更容易控制。
由LaiYukMing博士、LooKaHong博士以及MichaelTse教授所成立的研究團隊,他們對PWM方式進行了轉變。脈沖式操作是以*大化光輸出同時*小化熱能耗的方式進行的重新設計。從而得到更高光效(lm/W)。LooKaHong博士認為,他們的技術可以再節能15%.
在大規模應用中,節能效果更為顯著。紐約OneTimesSquare大廈的廣告牌就是很好地案例。大廈中巨幅顯示屏采用了1200萬盞燈,功率為250KW.如果廣告牌每天工作16小時,那么每個月電費為18,000美元。節能12%意味著可節省2160美元。
而且,與傳統方式相比,它的散熱要求低、所需熱沉更小。這意味著LED系統可以做的更小。由于具備優異的調光能力,這種新的PWM驅動器使得生產商可以制造出全調光LED,從而做到低至0瓦的調光性能。這些優異的質量可造就更亮更智能更耐用的LED照明解決方案。
WorldwatchInstitute表示,從環保的角度出發,全球正在轉向LED時代。如果所有的傳統燈具都用節能產品替換,照明能源將降低40%.
3、中科院聯合新力光源首創新型交流LED新技術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研究員張洪杰、李成宇帶領的課題組和“G20-LED峰會成員企業”四川新力光源聯手在國際首創了新型交流LED新技術——“新一代AC-LED照明技術”。日前,該技術榮獲2012年度英國工程技術協會“能源創新”和“建筑環境”兩項提名大獎。
長春應化所的研究成果創新性地發明了發光壽命可調并與交流供電頻率匹配的稀土LED發光材料,以此為核心在國際上首創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交流LED白光照明光源技術,解決了交流LED發光頻閃的世界性難題。該技術產品與傳統直流電源驅動的LED相比,具有散熱好、能量轉換效率高、體積小等優勢,可提高壽命1倍以上,能耗和成本分別降低15%和20%以上。
目前,該技術已經投產,制作了泡燈、筒燈、管燈、射燈四大類產品,并成功應用在家庭、地鐵、商場、醫院等場所。產品通過美國UL和歐盟CE認證,并銷往國外多個國家。企業已形成年千萬套的產能,僅2012年就創產值1.5億元以上,利稅近4千萬元。
4、“高效低功耗智能LED照明設備開發及應用”項目通過鑒定
作為西南科技大學產學研成果的“高效低功耗智能LED照明設備開發及應用”項目日前通過專家組鑒定。專家組認為:該項目開發的LED照明設備,具有亮度可調、溫度自控、功耗自動調節等特點。項目研究方法和技術途徑具有創新性,成果達到國內**水平。項目核心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經推廣應用,市場前景廣闊,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并建議進一步加大成果的推廣應用力度和產業化進程。
據項目主持人、西南科技大學副教授張江梅介紹,高效低功耗智能LED照明設備,根據LED當前亮度、總功耗、光效率以及溫度—光效率曲線,控制PWM輸出,實現LED亮度、光效率和溫度達到*佳平衡,可廣泛應用于民用節能照明領域。同時該項目還設計了一種低成本的防閃爍LED控制電路,可極大抑制或消除LED的閃爍現象,滿足了特殊領域的照明需要,促進了LED在更廣泛領域的應用。項目還研究采用柔性制造技術,形成多系列LED產品模塊化生產技術,大幅度降低單件產品的成本。
5、廈大利用超薄鋁膜破解深紫外線LED難題
廈門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在高鋁組分氮化物深紫外線發光二極管表面覆蓋一層超薄的鋁膜,破解了制約這一發光器件得以更廣泛應用的“光抽取效率”關鍵難題,為未來此類器件在醫療、環保、軍事等領域的產業化應用開啟新的方法和思路。
廈大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康俊勇研究組下的課題小組經過幾年攻關,課題小組副教授黃凱與博士生高娜等借用一個超薄鋁膜破解了這一難題。當在一個深紫外線發光二極管表面鍍上一層僅有5納米的超薄鋁膜時,這層鋁膜不但沒有像傳統鏡子一樣將器件發出的光更多地反射回去,反而巧妙地將器件向側面射出的光收集起來,穿過鋁膜層,從正面射出,實現了光抽取效率的提高。
黃凱解釋說,這是因為當鋁膜做得非常薄之后,其中的納米效應使它不同于傳統鏡子將光反射回去,而是集中吸收,實現光的收集和正面發射。
試驗表明,這層鋁制“外衣”對紫外線發光二極管光抽取效率的貢獻度將隨波長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說來,波長越短的光,效率越高。數據顯示,同是鍍上這層鋁膜,波長約310納米的紫外線發光二極管,光抽取效率可提高約20%;波長約290納米的紫外線發光二極管,光抽取效率可提高約50%;而對于波長約280納米的深紫外線發光二極管來說,光抽取效率則可提高130%.
6、全球首創:36伏照明產品河源誕生
經過多年攻關,一種全球首創的更安全、更節能、更環保的照明產品——“36伏LED照明系統”近日在河源研制成功并批量生產,其發明人為連平縣元善鎮中心小學老師劉東興領銜的一個科研團隊。
據悉,“36伏LED照明系統”由“交流220伏變直流36伏”的安全節能開關和36伏LED照明燈具兩部分組成。這項發明一大優點是使用者不會產生觸電危害。不產生觸電危害的關鍵在安全開關上。單這個發明,就已申請18項國家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去年,我省將“36伏安全低壓供電LED路燈照明系統研發及其應用”列入省專利技術實施計劃重點項目之一。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老師、高級工程師黃錫波認為,“36伏LED照明系統”首次實現36伏安全低壓直流電向LED照明燈具供電,開創了36伏安全低壓照明技術先河,具有很大的創新性和產業化價值?!?6伏LED照明系統”由于使用低壓,不會給使用者造成傷害,并且采用統一的轉換系統,延長LED的使用壽命,因而更安全、更節能、更環保。這是LED安全低壓照明在現有技術上的大膽創新,有望替代國內外現有的220伏或110伏的電壓照明。
7、模塊化技術天津工大LED控制通過驗收
據天津工業大學消息,我國“全數字LED照明控制關鍵技術與產品開發”項目于近期通過了專家驗收,技術水平居國內**地位。
這一項目由天津工業大學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中心承擔,并獲得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和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支持,該項技術采用數字化、網絡化和模塊化技術,通過“3+2”網絡結構,實現了LED照明的智慧化、人性化和遠程化控制。
通過利用模塊化控制技術,用戶可以通過本地或者任意一個聯網的遠程終端(如電腦或者手機)的人機界面來分別控制不同的LED照明產品,實現道路和家居照明的情景控制。目前,該項技術已申請4項發明專利,取得7項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全數字LED照明智能控制關鍵技術,能夠有效提高LED照明系統的管理水平,是LED照明高端應用的技術創新。該項技術主要用于室內和室外照明控制系統,通過模塊化組合,可以靈活配置出各種規模的室、內外LED照明智能控制系統。
目前,該項技術已經實現成果轉化,天津工大海宇半導體照明有限公司已經基于該技術推出系列產品,有望在近期得到廣泛應用,其市場應用前景廣闊,經濟效益顯著。
下一篇:LED吸頂燈安裝注意事項
重慶路燈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查看詳情>>